大学思修知识点期末复习整理
大学思修知识点期末复习整理
1理想的含义: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理想的类型:从性质和层次上划分,有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
3信念的含义:信念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
4理想和信念的关系:理想和信念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理想实现的重要保障。
1理想和现实存在着对立的一面: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不能脱离现实而幻想未来。
2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
1社会理想规定、指引着个人理想。个人理想的确立要以社会理想为引导,个人理想的实现依赖于社会理想的实现。
2社会理想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社会理想的实现归根到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并体现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具体实践中。
1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2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
1、爱国主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1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4、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问题上,需要树立的观念有:
3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等于全球政治、文化一体化。
2、人生观主要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
1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2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3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完善自我、全面发展的保障。
2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一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越大,他在社会中获得的人生价值的评价就越高。
竞争离不开合作,竞争获得的胜利,通常总是某一群体内部或多个群体之间通力合作的结果;合作也离不开竞争,没有竞争的合作就缺乏活力。
道德作为一种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1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2道德的规范功能是在正确的善恶观的指引下,规范社会成员在职业领域、社会公共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
3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4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切实加强道德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2全面深化改革、意味着要的难题更多,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大,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会更大。推进改革全面深化,需要有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引领。
2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知道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型原则。
1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是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会和谐稳定的起码的道德要求。
2助人为乐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
3爱护公物是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5奉献社会。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层次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目标指向。
1、个人品德是通过个人自觉的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规定权利和义务,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首先确立和维护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秩序以及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此外,法律还有指引、预测、评价、强制、教育等重要作用。
1指引作用是法律最首要的作用。法律的指引作用主要是通过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来实现的。
2预测作用。法律通过对某种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使人们能够预见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从而自觉地实施合法的行为,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
(3)评价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评价行为法律意义的作用。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实施的行为,可以根据法律作出合法与非法,正当与不当的评价。
(4)强制作用。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实施的,其强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公民等法律主体必须实施某种行为或者不实施某种行为,以及公民等社会主体实施违法行为后应当受到的惩罚。法律的强制作用有利于促使公民等法律主体依法行使权力,依法履行义务,树立法律权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良好社会秩序。
法律运行的过程主要包括,法律制定(立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法律遵守(守法)等环节。
1法律制定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2立法程序大体包括:a.法律案的提出;b.法律案的审议;c.法律案的表决;d.法律的公布。
1法律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2司法机关是指国家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
1法律遵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人们通常把守法仅仅理解为履行法律义务;
2依法办事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依法享有并行使权利,二是依法承担并履行义务。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三个方面的核心要义。
(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2法律的优先适用性,是指当同一项社会关系同时受到多种社会规范的调整时,要优先考虑法律规范的使用;
(2)权力制约。权力制约分为权力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四项要求。
(3)公平正义。公平正义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救济公平。
(4)人权保障。人权的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障和司法保障。
正当程序。正当程序具有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基本特征。
(1)尊重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2)尊重法律权威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
(3)尊重法律权威是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
基本权利是指宪法以及宪法性法律规定的权利,如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②宗教信仰自由;③人身自由;③受教育权等。
(1)法律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以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方式履行的对他人的责任。
(3)法律义务具有法定的强制性,违反法律义务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包括:①民事责任。②行政责任和③刑事责任等。
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的权利和自由的统称。包括选举权、被选举权、政治表达的自由、民主管理权、监督权等。
人身权利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权利,包括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住宅安全权、通信自由权等具体的权利。
财产权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通过劳动或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财产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财产的权利。
(2)将生存权作为首。一般而言,国家对于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具有三层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