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走出去、引进来政策助力青年教师
南京大学走出去、引进来政策助力青年教师
出国深造、全球选拔、名师引领、政策支持……近年来,南京大学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不断深化人事改革,建立一系列配套机制优化青年教师成长环境,一批青年人才快速成长,成为攀登教科研高峰的主力军。/p>
33岁的赵劲目前是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博士生导师。1998年,他从南京大学化学专业本科毕业后,赴美国耶鲁大学攻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先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芝加哥大学做博士后。2008年,30岁的赵劲被母校南京大学聘为教授。几年来,他在一些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成为药物化学和生物环保领域新一代的领军人才。
“南大给青年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相信自己可以在这里干出一番事业。”赵劲说,学校正逐步形成对教师科研的科学评价机制。青年教师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即使三年没出成果,只要学校认为有价值,就一定会支持这个项目。“搞科研需要坐‘冷板凳’,很多青年教师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做出创新性成果的。”
2009年,为了给青年教师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学校成立青年学者联谊会,定期举办各类学术与联谊活动。联谊会骨干陆延青教授告诉赵劲南京大学年学者联谊会每月都举办跨学科学术沙龙,不同学术背景的青年教师轮流开设讲座,介绍自己的科研进展,大家相互探讨,交流看法。“不同角和观点相互碰撞,打通了不同学科的界限,经常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面对科学研究国际化发展趋势,南京大学积极实施“本土人才国际化”战略,选拔资助青年教师到世界知名高校培训交流,通过出国进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等方式,推动青年教师知识结构的转化与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除了让青年教师走出去,南京大学还面向海内外引进科研领军人才。自2003年开始,学校所有教授、副教授岗位面向海内外青年人才开放,为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国际化水平打下坚实基础。2011年,学校聘请诺贝尔化学得主阿龙·切哈诺沃担任化学与生物药科学研究院院长,并整体引进一支高水平国际化团队,在化学和生命科学等相关领域开展交叉研究并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经过选拔和考察,年轻的赵劲教授成为切哈诺沃科研团队的成员。在与诺贝尔化学得主的合作科研中,赵劲觉得收获良多,“切哈诺沃教授注重科研支撑平台建设,对很多事物都有独到的看法,对我的学术科研帮助很大。”
良好的制度环境促使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目前,45岁以下教师已占全校教师的一半以上,成为教科研的中坚力量,40岁以下教师中有3人入选“长江学者励计划”。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介绍,今年是学校建校110周年,为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学校新制订“登峰人才支持计划”,在年薪工资、出国研修、科研经费、住房生活等方面为有潜质的青年学者提供更高水平的支持,激励他们取得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