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嘉耀北京大学演讲曾经被北大门卫扣留
董嘉耀北京大学演讲曾经被北大门卫扣留
我今天很荣幸来到北大,记得这个演播室去年的时候我来过,是大学门卫董大爷和《南京大学天文系》的地面互动活动,当时给我的感受是,北大的学生把理性和激情融合的非常好。在谈论国家大事的时候非常激情,一到要进行抽的时候就比较理性。
今天来这儿两个目的:k22,来到北京,使我对凤凰新媒体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对我作为传统传媒人来说是一个震动;第二,想通过这次活动和同学们面对面交、沟通,因为我们做新闻类节目的人,通常在香港都是接触资讯,比较少的接触最一线的观众,特别是大学生。
k22,媒体是发展的。即使像我们毕业之后从事媒体工作已十年的人,很多感悟、见解要慢慢适应,甚至有时候自己跟不上。这是由于技术和传播方式的改变,所产生新的变化。不能够老是停留在以前想象的传播方式当中。最早人类的传播是口口传播,到后来广播、报纸到现在的电。最近也慢慢有一种意识,传统媒体会存在同一个问题就是它的空间性和交流性相对有限,可是新媒体样式,它的时间和空间很随意,可以根据受众和传播者相互之间的约定进行传播。
第二,做资讯内容,我们很多节目的内容是来大学门卫董大爷。传播学当中,一封观众来信代表有200位观众对这样的问题产生的疑问,可是今天我发现,我在香港收到的观众来信是越来越少。以前基本上是一天平均有十封八封,现在是一个月只有一封。是节目没有人看吗?还是我们节目做得不好?我的感觉是由于现在观众的感受反馈途径分流了。原来我们把观众大概分了几类,一类是很多人收看,收看完了之后思考,思考完之后会表达观点。这种观众仍然存在,但是现在表达观点的方式变了,比如在大学里,手机短信,真正在写信的越来越少。另外一种观众,也喜欢看,他和别人来分享观点,而没有机会和制作这个节目的人讨论。第三类观众是会看,但是不会思考,只是觉得这个节目很有趣。第四类观众看完后也思考,但是他没有时间和别人思考和交流。这些人通常是一些领导,他们通常在一些特定的机会才会说到相关的事情。实际上,今天的凤凰新媒体已经可以起到让我们的观众和我们做更好互动的平台的作用,这个平台在未来来说是大有可为的。不仅仅只是凤凰的观众透过凤凰新媒体其中一项服务表达对节目的和评论。它实际上是一种资源,如果各位有兴趣加入了凤凰新媒体之后,你会发现,这种资源可以再创造和凝聚。
原来对凤凰的理解是对凤凰节目的再传播、再整理,实际上在未来,他们已经抢占了一个传播平台。现在正在累计能量和积累人才,马上要成为一个有可能要超越凤凰卫传播方式和节目方式的新的媒体架构,为什么这么说呢?他掌握了传播的方式,未来他不仅仅只是播出,他们可以自己制作节目,而且他们掌握大量观众的反馈资源,可以制作一些更大众化的节目。这更适合传播的特点,现在人的特点是平等的沟通和参与性的沟通。
利用短短的时间在北大和你们交流,北大一直是我很向往的学校,因为自己不争气,13年前我没有考上北大,一直比较遗憾。今天新媒体有一个很好的平台,你们不应该有犹豫和等待,像我们做传统媒体的人,觉得未来新媒体发展的空间和势头是传统媒体做的好是大家平分秋色,但是传统媒体做得不好以后只是成为新媒体的内容的供应商。
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年到北京大学的时候,当时很向往北大,就决定到北大来转转,我有一个同学在北大,于是就和他约定我到北大来看他,不到这个学校也感受一下这个学校的文化。结果我同学没有来接我,在宿舍等我。当时北大还没有现在的漂亮,保安很严密。同时进校门的大概有十几个同学,我就自己背着书包,一个保安从十几个人当中把我叫出来说:“你过来,你是哪里人”。我说“我是北大的”。他说“你不是北大的”。我心想难道北大学生身上真的有一种气质?这个经历深深的教育了我,北大和广院是有区别的。大家在北大这么好的学术氛围和创新精神校园里,今天又有一个媒体的先锋,我认为大家可能利用这个机会展开对话,把你们心中的疑问提出来。我相信新媒体的领导会告诉大家到新媒体工作会有机会,同时我也愿意回应大家一下凤凰节目和凤凰运营的机会。
最后,我给大家分享一个小小的心得,我认为在大学的时候,最主要的一个概念,除了在课本上,以及老师的传授,同学之间的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们大学的时候最宝贵的其中两项,但是现在的社会必须要增加一项,就是社会的实践能力。不管你以后做不做这个专业,但是社会的积累,甚至社会关系的营造,这是未来一个大学生毕业必须要有的一个素质。今天透过新媒体这样的平台,我希望大家踊跃的提出你们的问题和想法,能够参与到凤凰事业当中。凤凰的家庭越来越大,除了在香港总部制作新闻为主的总部以外,在深圳有制作新闻和专题基地,在北京有凤凰新媒体和凤凰电制作基地,同时在全球13个大学门卫董大爷等,甚至以后还有别的业务,希望相当多的年轻人像我一样很向往加入这么一个有朝气、有理想,有凝聚力,同时有华人传播理念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