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国家领导人祝贺同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
等国家领导人祝贺同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
“同舟共济,自强不息”,享有盛誉的我国高等学府同济大学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沧桑和发展后,20日迎来了建校百年庆典。中央、国家发来贺信,向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表示热烈的祝贺。、、、、、、、罗干和乔石、、也分别以不同形式对同济大学建校百年表示祝贺。/p>
5月20日,庆祝同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在同济大礼堂举行。当日是同济大学百年校庆日,海内外同济校友和宾客同聚校园,共庆华诞。同济大学创建于17年,是中外闻名的高等学府。 同济大学校徽颖 摄
在贺信中说,建校100年来,同济大学秉承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校训,发扬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历史征程中积极进取、追求卓越,形成了光荣的爱国传统和优良的校风学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领导下,同济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国家教育科技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指出,高等学校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阵地。希望同济大学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传统,开拓创新,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创新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庆祝大会在同济大学大礼堂举行。国务委员代表国务院出席大会并讲话。她说,致同济大学的贺信,充分体现了对教育科技事业的高度重和对广大师生的殷切希望,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她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一流大学要把创新型人才培养放在首要位置,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培养德才兼备的大批人才;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成为自主创新的生力军;办出特色,突出优势学科建设,加强新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努力形成本校有特色的优势学科群,并在此基础上争创一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她希望同济大学深化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出席庆祝大会的领导同志还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等。同济大学师生、校友、中外大学校长和各界人士10000多人参加了庆祝大会。
庆祝大会上,同济大学校长万钢首先以《华中科技大学微博》为题发表演讲,回顾同济100年来的风雨历程,展望同济未来的发展。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校长库茨勒先生代表中外大学校长致辞祝贺。吴孟超院士代表校友、孙立军教授代表师生发言。教育部部长周济致贺信,上海市委书记习致辞。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出席大会。意大利总理普罗迪、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日本前首相羽田孜也发来了贺信。庆祝大会由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家伦主持。
同济大学创建于17年,原名德文学堂。解放前夕,发展成为以理、工、、文、法5大学院著称海内外的综合性大学。19年院系调整后,同济大学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规模、学科门类齐全的工科大学。19年以后,同济大学先后与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上海城市建设学院、上海铁道大学、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
上海5月20日电(南京南开大学)同济大学走过一百年。
站在今天回溯同济大学的百年历史长河,无论是惊涛骇浪还是一帆风顺,无论是山重水复还是柳暗花明,一百年来,这所大学从未忘记与国家、人民、民族的同舟共济,犹如今天同济大学之校徽:三人同心、共划龙舟。
家国同一、同舟共济-k22这是同济大学的过去、现在,也是这所百年名校的未来,同济大学向社会提出了新的承诺,诚如科技部部长、同济大学校长万钢在同济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讲:“岁月如水,但历史会证明:我们诺言如山!”
一位名叫埃里希·宝隆的德国生,在德中各界支持下,创办了德文学堂。校董们为学堂取名“同济”,希望用现代学造福人类。
百年之前,中国积贫积弱,中华民族在无穷的黑暗中挣扎呼号。同济建校初期,教育界前辈、校董袁希涛对学生们提出殷切期望:“中国之大患,曰贫曰弱,救弱莫若,救贫莫若工。务望诸君,各求深造,以养成将来救国之人才。”
初创之同济,虽仅3名教师、33名学生的小小学堂,却已立下工结合、救国济世之宏愿。
在以后的岁月里,同济师生筚路蓝缕走来,虽历经坎坷而精神永存。每当危难来临之际,总有一种力量在支撑,使同济的旗帜不倒,步伐不停。
“同济精神”包含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k22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家伦如此概括“同济精神”。
1937年7月1日,同济大学理学院宣告成立,三十周年的同济,已是拥有3个学院的国立大学,极一时之盛。然而一周之后,抗日战争爆发。旋即,同济大学的美丽校园在侵略者轰炸中仅剩断壁残垣。为求一张平静书桌,培育华夏复兴的中坚,全校师生三年流离,六次搬迁,经千般磨难,历万里行程,最后落脚四川宜宾附近的李庄古镇。师生在寺庙里上课,在茶馆里讨论,在油灯下实验,在长江边锻炼……
民族危亡之际,同济师生或投笔从戎、浴血沙场;或修路铺桥、工程报国,或潜心深造,积聚力量,成为重建家园、功勋卓著的国家栋梁。
在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爆发一年后的1938年7月7日,西迁途中流落赣州的同济师生,在山崖的石壁上深深刻下“同济”两个大字,以示艰难岁月共渡难关的决心。
如今,刻字人无从寻踪,但“同济”二字虽经风雕霜刻,仍历历在目。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同济的学、化学、测绘、造船等优势学科支援其他高校;全国10多所大学土木及相关学科的精英汇聚到同济旗下,不同学术流派兼容并蓄,汲取各方之长而百花齐放,发展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规模、学科最全的工科大学。
李国豪在“文革”中身陷囹圄两年之久,仍不忘工程研究,人在囚室,心系大桥,他以报纸边角和夹缝,演算推导,物我两忘,1973年,囚室结晶的专著桁梁扭转理论-k22—桁梁桥的扭转、稳定和振动,了武汉长江大桥的振动问题和南京长江大桥的稳定问题之疑案,也消除了中国大桥设计多年来的心病。
改革开放以来,同济大学再次站到了伟大社会变革的前列,迎来了学校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1979年,李国豪率先提出“两个转变”:恢复与德国的传统联系,建设多科型大学。世纪之交,历经三次并校,同济大学学科基础更加雄厚:恢复科,重建人文,优势学科持续攀登,新兴学科迅速崛起,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
在国家大建设的热潮中,处处可见同济人不事张扬的身:宝钢工程几经波折创造辉煌,黄浦江大桥实现完全由中国人设计建造……
站在二十一世纪的同济大学,聚焦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
2002年4月,承载着开发新能源汽车的梦想,同济汽车学院呱呱坠地,院长是留德归来的国家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万钢。一年后,我国首辆混合动力轿车“超越一号”起跑。2006年6月,法国巴黎必比登赛场,同济研制的两辆氢燃料汽车“超越三号”,在这项全球清洁能源汽车的大赛中,创下4个A、一个B的骄人战绩,让外国同行惊羡。今天,“超越”系列第四代、“上海牌”燃料电池轿车,时速已达150公里。
攻克大跨桥梁抗震抗风的世界难题;创新现代交通理论,研发了特大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开发海洋资源,主持了中国南海首次大洋钻探科学考察;自主研发中水系统、“地源新风”与余热利用等节能降耗技术……
“每逢机遇降临之时,总有一股激情在涌动,使同济的意志坚定,奋勇向前。”万钢说。
万钢表示,除了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成果和人才,大学没有自己的私利,大学不谋求成为一个利益集团,同济将在奉献国家、服务社会的同时,争取自身的进步与完美,体现抱负与价值。
百年庆典一结束,已被任命为科技部部长的万钢将卸任同济大学校长一职。他坚信:“同济大学奉献给社会的人才,一定会有深深的同济印痕:坚定的信念,严谨的学风,深厚的基础,开阔的胸怀,完善的人格,踏实的作风,创新的精神……”
大学与国家,历经百年沧桑,始终同舟共济。同济人,无愧这四个字:“国之栋梁”。
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耶鲁大学师生代表团
国家16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以校长理查德·莱文为团长的美国耶鲁大学百名师生代表团,与他们合留念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线; 首先代表中国和人民向远道而来的耶鲁大学的老师和青年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他说,青年是世界的未来。当代青年,不仅肩负着开创本国人民美好未来的使命,而且肩负着开创世界人民美好未来的使命。加强中美两国青年交流,有利于两国青年相互学习和借鉴,有利于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有利于推动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国家邮政局定于5月20日发行《同济大学校徽》纪念邮票1套1枚,邮票名是:同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面值1.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