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扩招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里海大学

里海大学

跟我穿越到年代感受父母的大学生活

2019年本科大学扩招吗2024-07-09里海大学衡阳有哪些大学

跟我穿越到年代感受父母的大学生活

   从19到2018,风雨四十年。今天的我们生活在物质高度丰富的时代,书、上大学似乎是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能预见的事情。可是,你能想象四十年前你父母的大学生活吗?他们如何备考?如何度过大学?如何面对毕业?是和我们截然不同,还是同样的精彩?接下来方方带大家走进你们父母的大学生活~

   19年的高考有点,国家恢复中断十年高考后的首次招生,面对“积压”了十年的考生,教育部选择在那年的冬季举行高考。

   当时的备考生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在农场、矿场、学校,大家见面就问“你考吗?”,就和今天见面问你“吃了吗”是一样的平常;考生们在田间、车间、工厂劳作的罅隙里抽出时间复习考点,没有专业的授课老师,没有丰富的高考资料,但努力程度不亚于备战亚运会!而报名参加高考的有农民、工人、教师,有刚成年的少年,也有刚成家的青年,应届的高中生反而是其中的少数。考生们还得先在自己所在的公社、街道、机关或是学校提出申请,获得批示后才有资格走上考场。

   现在是家有考生,整个家庭都得进入备战状态!无论是学校的老师还是家里的亲人,甚至是平时见不着面的七大姑八大姨都热切着“考生”,力求全时段给考生提供全方位服务,“备考”成为那年的头等大事。

   看见努力备考的父辈,大家可能会问,当时高考和现在比哪个更难?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年冬季高考有0万考生走进考场,当年全国所有大专院校录取的人数是27.3万人,录取率是4.7%,录取率之低到现在还未被打破;结合我国2017年的考生为0万,录取人数在0万左右,录取率为.4%,全国9、211大学的录取率在4%左右来看,我们现在上大学容易得多,而当年父辈们要考上大学,就和我们现在考上9、211大学是一样的难度!

   当时上大学难,其中一个原因是大学少,虽然大学少,但放现在来看都是“k21”大学。19年恢复招生时一共只有所大学,而截至到2017年全国大学已经超过20所,但当年的所中的综合大学有16所,其中11所为现在的9院校。所以我们父辈们毕业的大学是k21大学的几率很高。

   那个年代上大学难,那考试内容难吗?当时考试科目和现在没有多大变化,主要是在是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史地(北大是北京大学)中选四门,当然大部分考生都选择放弃英语,虽然现在英语已经“摇身一变”成为必考科目了。

   既然考试科目类似,那么考试难度又是怎样的呢?这里有一份年的高考的试题,我们一起来品品!年山东省的史地试题中,历史一共四道题,k22题是人类社会有哪几种形态?第三题是辛亥革命是谁领导的?它的历史意义和教训是什么?地理部分有两道大题,问题是我们陆上与哪些国家为邻,我国主要的高原、平原和盆地?看见了吧,虽然考点类似,但出题难度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高考成绩和现在比当然也相差甚远。当时满分400分,2分已经是少见的高分,能够上复旦大学了。

   不仅不需要很高的分数就可以上大学,还能不要钱就能上大学!从19年到19年,上大学不仅不要交学费,家庭困难的还可以享受人民助学金。当时参加高考的报名费只要五毛钱,考上大学有补助金,每个月发14.5元,还有4块钱的助学金,按照当时的生活标准,吃一餐饭只要两毛钱,在学校游泳池游泳是两分钱,坐公交车只要五分钱,补助金和助学金加在一起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一笔巨款了!当时只要考得上,国家就能让你上得起。

   不过在19年,这项“福利”措施被取消了,上大学需要交纳200元起的学费,相当于当年中国城镇居民平均收入的1/7,加上生活费和其他学杂费的开支,供一个大学生成为一个家庭不小的负担。19年,中国大学开始实行并轨招生,学费暴涨,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了30%,甚至%。很多农村学子因学费问题选择弃学。现在大部分高校的学费在每年4000元至00元之间,加上生活费也是一项大的家庭开支,不过国家的相关政策在不断完善,加上各种教育补助,如今很少有孩子上不起学了。

   父辈们很不容易考上了大学,收拾书包背上行囊,迎接他们的k22站当然还是我们熟悉的“迎新站”。意气风发的学长学姐们早就穿着中山装、推着小推车守在火车站、汽车站,决心让新生在上学的k22天就感受来自学长学姐的热情。

   而此时作为新生的父辈们拿着那个时候时兴的“三件套”-k22被褥、脸盆和水瓶,包里装的是语录和茶缸子,女生的话还会多一罐雪花膏,不远万里坐着绿皮火车,怀着憧憬或是忐忑开始他们的大学生活。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在开学时配备的“三件套”已经是-k22手机、电脑和单反相机;现在也不用坐上几天几夜的绿皮火车千里迢迢去外地上大学,出行工具中高铁、飞机成为更多学生的选择;更不会大包小包提着整个家当去上学,现在流行“空手到”,直接快递邮寄。

   和现在让人眼花缭乱的大学社团不同,当时人满为患的社团还当属社、诗社,每周的社团活动会聚集大家一起交流感悟和思想。当时的大学生普遍有一种“知识饥渴症”,抓住一起机会给自己补习充电,并且开始接触西方思想,弗洛伊德、存在主义、邓丽君曲、伤痕等都是学生关心的话题,那是一个充满思想的碰撞和的激荡的年代。除此之外,受国家对体育的重和中国女排在八十年代的巨大响力的响,体育类的社团活动也非常受欢迎。

   八十年代大学生最时髦的休闲活动就是拿着收音机听广播,当时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情就是和你坐在校园里拿着收音机听广播!那时大学生还时兴跳交谊舞、唱,大家把教室的桌椅搬开,就开始每周一次的交谊舞会。

   时代不同,流行不同,现在的大学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但不变的是-k22会写诗,会弹吉他,还是追女生的标配技能。

   19年招生的专业较少,有不少专业是19年才首次招生,如教育学专业19年只有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少数几个学校招生,法学专业只有北京大学等学校招生。到了19年,许多大学扩大了招生专业。当时大家报考专业时想到最多的就是中文、历史之类的传统专业,文史类专业是当时的热门。那个年代家地位和受欢迎程度之高,远远甚于如今的马云、王思聪,学生上大学最向往的就是中文系、新闻学,仿佛了这些专业才能被称为真正的“文化人”。对于理化来说,受到数学家陈景润的响,当时数学、物理也是报考的热门专业。

   当年的大学生稀少,大学对这十年后的首批新生倾注了很多心思,配得是的教学设施,请的也是当时的大师授课。拿山东大学历史系级学生来说,当时的八大教授(北京工业大学)中有五位给他们上过课,全国一流历史学家中很多人给该班学生做过报告(百万大学生),七七级同学还以学生身份参加了多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同时如周锡瑞、黄宗智、唐德刚等学术大家,当年都曾来山大讲课或举办讲座。

   看来在学术上,那个时代的大学生是非常幸福的!当然,今天的我们在这方面享受着更丰富多样的资源,我么不仅可以学习自己学校开设的多样课程,还可以去兄弟学校甚至是国外院校进行交流,父母大学技术的发展,类似慕k2长沙理工大学专业站让我们和大师走得更近。

   19年全国的大学毕业生仅有27万,在人才奇缺的情况下,大学生毕业采用包分配的方式,也就是说当时的用人单位没有挑选权,毕业生也没有自,学生就业只要经过高校、教育部两个山东大学占地面积直接接触。

   所以当时只要上了大学,就相当于手上捧了金饭碗,学生不用考虑自东北大学ral匹配,也不用忧心就业形势。因为不存在就业压力,考研和考博在当时是少数人的选择。对于当时的毕业生来说,宣布毕业分配去向的那一天恐怕就是决定自己的那一天,你可能被留校,也可能是分配到大城市或是边远山区,被分配的岗位可能是公务员,也可能是技术工人。

   持续了十年的分配制度的不合理性在19年凸显,首次出现大学毕业生分配后被退回的“寒潮”。到了19年,正式提出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经过两三年的调整过渡,到20世纪年代中后期,毕业分配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

   我们这一代的大学生似乎不能享受和父辈一样安逸的大学,大学期间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为自己的未来奋斗;每年毕业季我们也都会看见“xx万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就业形势严峻”的新闻标题,直面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

   我们面临更多的选择,也面临更大的压力,我们以自己的方式度过属于我们独特的大学,这是时代对我们的考验,也是时代对我们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