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改名原则不求但求
中国大学改名原则不求但求
“大家都注意到了吗!现在我们的简称又多了个华科大咯。”华中科技大学官微日前对外发布称。
近日,教育部核准华中科技大学对于学校章程的修正,其中提到,将第二条修改为:“学校名称为华中科技大学,简称华中大、华科大……”
然而实际上,很多熟悉华中科技大学的人,一直以来都更习惯叫它“华科”或“华工”、“华科大”,大学改名友调侃,“终于承认自己叫华科了”。
中国大学改名原则上向更大的地名靠拢,尽量使用大地名,省名、行政区域名、国名,一个个地上,让新校名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
江湖好汉崇尚“行不改名,坐不更姓”在中国高校界是行不通了,因为在这个改名浪潮中,谁不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及时改名换姓,很可能一辈子寂寂无闻、做小伏低,压根儿成不了江湖好汉呢。
鲁迅原名周樟寿,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韦唯原名张菊霞,成龙原名陈港生,刘德华原名刘福荣。这些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光鲜人物,当然和各自的才华、勤奋、机遇有莫大关系,可是我们大胆假设一下:如果他们还守着起先的名字不变,大家如今会是什么感觉?
“国”字号、“央”字号开头的大学基本上都是大名鼎鼎的牛校,只有在某些学科领域真正执牛耳者才能够冠以“中国”“中央”这样的字眼。原本“国”字号大学还有一所中国纺织大学,但学校为了更好地“发展”,忍痛去掉“国”字号,于19年改名东华大学。不料,这一直被评论为国内高校最失败的更名案例之一。而中国计量学院希望升格为大学同时还要保持“国”字号一直不被批准,以至于别的兄弟院校都升格完了,她撑到2016年才如愿以偿升格为中国计量大学。
曾经的“中国大学” 中国大学创办于13年4月13日,初名国民大学,17年改名为中国大学,是孙中山等人为培养民主革命人才而创办。宋教仁、黄兴任k22、第二任校长。该校与孙中山先生十一年以后于14年创办的“黄埔军校”齐名,曾号称:“北有中大,南有黄埔”、“一北一南,一文 一武”。19年3月,当时的军管会下令中国大学等北平7所私立大学停办,历时年。部分老师和学生并入华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是后来的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现为中山中学。而中国大学校舍遗址后来成为了现在教育部的办公场所。
不过,未来“国”字号、“央”字号的大学极有可能不再增加。教育部于2006年印发的《青岛大学法学院》规定:校名不冠以“中国”、“中华”、“国家”等字样。正因如此,自2004年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中国传媒大学之后,中国再也没有新增一所“国”字号大学。中国核工业大学与中国康复大学正建设中
能用中国就不用华东,叫“中国计量大学”就比叫“华东计量学院”好;叫“石油大学”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加上中国,变成“中国石油大学”就显得霸气了。就阅习惯来看,“青岛海洋大学”像是青岛的地方高校,叫“中国海洋大学”无疑表明是全国性高校,并昭示着面向全国招生。
能用西南就不用四川,叫西南科技大学就比叫四川科技大学响亮,叫华北理工大学就比河北联合大学霸气;中国分为七大地理地区:东北、华东、华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资源丰富,使劲往上蹭,其中华东,华南,华中最热“必记本”注:比如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北有点无人问津,太荒凉了,有也得改掉“必记本”注:比如西北纺织工学院→西安工程科技学院→西安工程大学。
中国七大区: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上海;华南地区(金堂的大学);华中地区(复旦大学实验室);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西北地区包括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重庆;东北地区(瑞士日内瓦大学):
“必记本”注:原中南地区拆分为华中地区和华南地区。把中南地区中的中部省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称为华中,把广东、广西、海南、台湾、澳门和香港称为华南,这种提法是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和中国气象地理区划的普遍划分。
1、东南大学,简称“东大”。坐落于江苏省省会南京市,是教育部直属的副部级全国重点大学,的建筑老八校及原四大工学院之一,入选“211工程”、“9工程”,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前身是19年以南京大学工学院为主体组建的南京工学院。
2、东北大学,也简称东大。坐落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设有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是教育部直属的理工类研究型大学,是国家首批“双一流”、“211工程”和“9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由教育部、辽宁省、沈阳市三方重点共建。
3、西北大学,简称“西大”。坐落于古都西安,是教育部与陕西省人民共建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211工程”、首批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4、西南大学,也简称“西大”。主于重庆市北碚区,坐落于缙云山麓、嘉陵江畔,“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位列国家“211工程” 、“9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5、中南大学,简称“中南”。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教育部直属的副部级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211工程”、“9工程”建设高校。
虽然东南、西北、东北、西南、中南与大学只能组合出5所大学,但只要在五方之后再加上一两个字,又可以组合出众多的大学和学院了,于是每个大区的高校都可以加入争夺了,于是就有了诸如西南××大学、西南××学院的一系列高校。
国字号很稀缺,以大区名命名需要实力,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在大学改名浪潮中,也有一些大学用不了大区位名称,但中国文字博大精深,便采取了倒过来用的变体方式,比如华东变东华,华北变北华,华西变西华。因此就有了一批名称里含有东南西北华的大学,好处是英文还是大区的意思-k22东华(大连哪些大学)、西华(巴斯大学qs排名)、北华(巴黎第六大学)、南华(大学生创意),多么霸气,而且“国际响力”不减(大学定向生)。不过东华、西华、南华、北华、中北在民众眼里看起来活脱脱像民办高校。
1、北华大学。19年由原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更名为“北华大学”,应该是k22个用东南西北华名称的大学,当时正处于高校合并之风的兴盛之时。北华-k22北大清华?乍一听以为北大和清华合并了呢,当然还可以叫北清,清北……那为啥北大清华合并为何不叫大清大学?大清亡了啊……
2、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校创建于19年,位于河北廊坊,时名廊坊精密机械中等专业学校;19年11月,学校改办普通高等工程专科学校,定名为“华北航天工业学院”,为了升本,2004年7月13日被迫改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说直白点,就是实力太差不让用“华北”。估计再合并廊坊其他的几所学校,将来要改名“华北航天科技大学”也未尝不可。虽然也都以“北华”打头,然而“北华大学”和“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却相去甚远,北华大学地处吉林省吉林市,而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地处河北省廊坊市,相距千里之遥。
3、东华大学。学校始建于19年,位于上海,时名华东纺织工学院,由交通大学纺织系等华东、中南、西南高校的纺织院系合并而成,19年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东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由于年代纺织业不景气,国营老纺织厂破产卖地职工下岗,纺织由此变得冷门了,所以宁可放弃国字号,也要甩掉“纺织”,结果东华大学变得像民办大学了,自身的纺织特色也无法体现,而该校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是国内该领域最强的。
4、东华理工大学。首先面对这个校名,很多人的k22反应是为什么不是“华东理工大学”?是不是写错了?毕竟从学校英文校名看确实是华东理工大学呀。至于学校为何弃“华东”而选择“东华”,原因也非常简单,2002年4月学校从华东地质学院更名的时候,上海已经有一所“华东理工大学”了。加上和校名极其相似的华东理工大学实力相距悬殊,导致东华理工大学的校名时不大学改名友戏谑的对象。从英文校名看,东华理工大学比华东理工大学少了“Science”(兵库县立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前身华东地质学院,位于江西南昌、抚州,绝大多数专业也是和地球科学有关,学院升格大学的时候,为何不遵循传统更名为“华东地质大学”呢?一声叹息。
4、南华大学。学校始建于19年,位于湖南衡阳,2000年原隶属国家核工业部的中南工学院、核工业第六研究所与原隶属湖南省的衡阳学院合并组建成南华大学。在19年至19年广东梅州也有一所“南华大学”,终结于19年全国院系调整,各科系并入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学院等校。
5、中北大学。学校始建于19年5月,位于山西太原,时名太行工业学校,是k22所军工院校,有人民兵工k22校的美誉。后历经华北兵工工业学校,太原机械制造工业学校。19年,升格为太原机械学院,学校也迎来了它最为辉煌的时候。当时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南拳北腿,都打不过太机。南拳指的是南理工,北腿指的是北理工,太机就是太原机械学院了,足以见得学校当时的社会地位之高。19年,更名为华北工学院;2003年,学校为了升格为“大学”向教育部提出了更名申请,三个备选方案:华北理工大学、中北大学、北华理工大学。2004年6月最终更名为“中北大学”。虽然意味着南有中南大学,北有中北大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但这些经历应该把有些还冠名“华北”但是实力略逊的院校吓得不敢动更名的念头了,能保住“华北”头衔已经是大幸了。2015年2月13日,“华北理工大学”这个ID被河北理工大学(大学毕业季说说)和华北煤炭学院合并组建后的河北联合大学获得。
6、西华大学。学校始建于19年,位于四川成都,时名四川农业机械学院,19年更名为四川工业学院。按照常理升格为大学应该叫“四川工业大学”实力不够,而叫“华西大学”还是不够格。2003年,拉上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更名为西华大学,活像民办高校。2008年,四川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并入。
7、西华师范大学。学校始建于19年,时名私立川北农工学院,历经私立川北大学、公立川北大学、川北大学、四川师范学院、南充师范专科学校、南充师范学院等阶段。19年1月9日,校名恢复为四川师范学院。2003年4月,更名为西华师范大学。按说四川师范学院升格为大学的选择肯定是“四川师范大学”,可是已经有了还能怎样?
郑州纺织工学院2000年更名为中原工学院,其实“中原”已经没落,本身也没太大感召力,有意思的是该校当时的校本部恰好在郑州市中原区中原路,这分明是“中原区工学院”,刻薄一点原来是“中原路工学院”。2017年该校就筹划更名为“中原工业大学”,并希望2020年如愿。此前民办专科周口科技职业学院申请升本并更名为“中原科技学院”,幸好没成功被教育部要求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并更名为“河南科技职业大学”,否则这将让中原工学院会略显“尴尬”,因为“中原科技学院”和“中原工学院”看起来有点相似,而中原工学院早已经是本科高校,实力自然要比2008年才成为专科的周口科技职业学院强很多。
钦州学院谁知道是哪里的?更名为北部湾大学就牛了-k22简称“北大”,低调低调,再问下去就尴尬了。低调,低调,湾大……
能用山东就不用淄博,叫山东理工大学就比叫淄博理工大学好听;全国很多地方高校改名后都急欲冠上省名,尤其是不在省会首府,在某个偏远城市的,说白了是典型的出身自卑;二则是冠省名会给人一种省属高校的感觉。比如四川文理学院你会想得到它坐落于达州吗?山东科技大学你知道在泰安吗?前身是山东矿业学院。当然为了更好地招生发展,办学主体已经在2004年迁往青岛经济开发区了。所以大学校名中的地域指向有时候也并不准,比如说四川外国语大学就在重庆,河北省k22的211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则地处天津,这里面有历史渊源需要了解。
关于大学校名地域指向还有一个误区需要注意,并非指向越大,学校的实力就越强。比如说位于沈阳的中国科大学,实力就不如位于南京的南京科大学;武汉大学也明显要强于湖北大学,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
资格不够,不让使用省名?那用半个省名,叫鲁东大学就比叫烟台师范学院霸气;“郴州X专”知名度没法打响,叫“湘南学院”就有底气多了。漳州师范学院太小啦,闽南师范大学多大气。
当然“向更大的地名靠拢”原则在情况下例外,有时建议使用城市名:比如城市本身很有吸引力话,选用城市名可起到突出地域性优势的作用,北京是首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是城市名中最珍贵的,所以叫“北京交通大学”,就比叫“北方交通大学”或“华北交通大学”要好的多。叫“南昌大学”比叫“江西大学”响亮的多,毕竟江西穷呀。“广西师范学院”改名成“南宁师范大学”看似降级,实则升格。当然还有个原因是,已经有“广西师范大学”了。其他的城市名如天津、上海、南京、西安、哈尔滨、青岛这些大城市名称欢迎程度也很高。所以放弃“黑龙江商学院”的省名,改叫“哈尔滨商业大学”瞬间高大上。“莱阳农学院”是那旮旯的?改叫“青岛农业大学”招生就上来了。
当然山东省的济南是例外,尽管是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尽管全市拥有25所本科院校,但是冠名“济南”的仅仅一所“济南大学”,其他院校宁愿使用“齐鲁”这个民办化的名称“必记本”注:齐鲁工业大学、齐鲁理工学院、齐鲁师范学院、齐鲁药学院、齐鲁科大学,也不愿意使用济南。而同省的另一个副省级城市青岛则冠名众多高校,甚至烟台,潍坊都比济南要多。当然这和济南在全国的知名度响力匹配。
但凡沾“江苏”两字的大学不在南京是有历史缘故的。以为南京作为民国首都,自然与江苏无关。国立中央大学曾改名国立江苏大学,遭到师生上下反对,引发“易名风潮”,原因就是江苏大学不能代表中大的中央性。建国后,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再直接用南京大学这一名称。后来真有了所“江苏大学”,是江苏理工大学合并了镇江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改名而来的,位于镇江。
比如徐州师范大学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对于不了解办学历史、现状和实力的人来说,显然这一更名一下子就将百年名校南京师范大学给比下去了。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按照计划,牡丹江师范学院计划申请更名黑龙江师范大学,这让哈尔滨师范大学怎么办。还有泸州学院更名为四川科大学引发轩然,最后更名为“西南科大学”得以终止争执。透过现象看本质,类似的高校更名,虽然目的之一是为了让自己的名字更有吸引力,以便在方方面面获得更好的资源来发展,但本质上折射出的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办学急躁和追逐业绩的内在冲动。
很多由师专升起来的学院竟然不约而同的去掉师范二字,尽管校名更改了,专业变多了,但是师范类依旧是这些学校的重点学科,可生怕师范二字会响学院的发展一样,实际上这就是学院的定位不准了。有这么个规律:一般各地方的xx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一般升格后都称呼:xx学院。现在在湖南竟然只有衡阳师范学院这一所本科院校仍旧在使用师范学院这个名字,看来湖南的“师范学院”全军覆没指日可待了。2017年年初教育部新政:十三五期间,中国现有的1所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脱帽,聚焦教师培养主业。可为时已晚。
教育部为严格管理高校设置工作,规定“新设立的高校校名不冠以“中国”、“国家”等字样,不以个人姓名命名,不使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学校所在城市以外的地域名。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我国大学的更名工作,依旧会“轰轰烈烈”的开展下去...
特八大学院